看《三叉戟》预告片时,我就有点担心,这片可能悬了。
因为这1分半钟的预告里,没交代什么故事,也没留下任何悬念,出现最多的只有一个字:“干”:
“干他”、“干他们”、“就一个字,干!”、“干他狗日的!”…
但剧情简介分明讲的是三个警察,卷入一场巨额金融大案的故事。
你说警察查金融犯罪,不靠脑子,全靠蛮力的“干就完了”,能行吗?
看完之后,发现这片的确和它的预告片出奇一致。从头到尾,真的只有“干”。
剧情稀碎,剪辑稀碎,人物关系稀碎。
你搞不懂这帮人到底在干嘛,就是“干来干去”。
无论是金融犯罪,还是警察破案,都没有任何技术含量,全程更没有一个人带脑子。
一帮快退休的中年人了,还像无赖一样,滚在地上打群架。
还自以为荷尔蒙爆棚,但实际上,只有一身的油腻和满满的爹味。
01
剧情拉跨,人物扁平
《三叉戟》的故事其实不是原创,原来有一部同IP 的电视剧,拍得还不错,豆瓣7.5分。
本来这电影并不难拍,故事有了,要做的就是挑出最精华的部分,浓缩成两个小时。
但这片拍得吧,好像是短视频UP主,把42集电视剧的剧情和人物,从头到尾讲了一遍。
关键是,你这概括能力、讲解水平,甚至还不如一些优质的 UP 主,整个故事讲得平平无奇。
电影中出现的人物非常多,但除了三个主角,每个人都像走马灯一样,上场溜一圈,又草率地挂掉,每个人的面目都是模糊的。
所谓的金融犯罪团伙,看起来挺高大上,又是涉及上百亿资金,又是洗钱和转移资产。
但到头来发现,不过就是一草台班子,不需要任何金融方法,全靠养一群黑帮打架斗狠。
从这里,我们就能看出导演的不用心。
哪怕花一点时间,了解一下金融犯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好吧,导演实在不懂金融、不懂技术就算了,咱就当黑帮片来看吧。
但要说这群黑帮牛在哪呢?也丝毫看不出来。
每个人刚出场,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,但没两下,就又被另一个黑帮捅死了。
反正就是你捅我,我捅你,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老大。
整个黑帮集团,恨不得有一百零八将那么多角色,但每个角色,除了狠,就没别的了,看不出任何人物个性。
比如金士杰饰演的老大,刚开始给人感觉以为多牛逼呢。
但看到后来,轻轻松松就被欧豪饰演的干儿子砍死了。
那欧豪有多厉害吗?为了报仇打死老大,抢了老大上百亿的资产之后,准备干嘛呢?
还是带着一群小弟,开摩托车兜风,结果又和警察打群架,被干死了。
你说这一帮人忙活半天,干吗呢?
再来说三位主角,也是面目非常模糊。
三个人都是硬汉,挂在口头的都是“干”。
这三个人,除了工种不同,人物性格、思维逻辑、行为方式,几乎雷同。
既然没啥区别,安排三个主角的意义在哪里呢?难道,为了打群架吗?
其次,三个主角之间,也看不出到底关系好在哪里?为什么这么好?只因为他们都是“硬汉”吗?
电影里的三个老炮,是二十多年的兄弟,看起来都像是可以为了对方,肝脑涂地的那种。
但电影没有任何铺垫,他们的关系是怎么建立的,他们的感情为什么能经受考验,他们之间有哪些值得大家欣赏的地方。
02
这不是爷们儿,这是爹味
从预告片,到完整电影,都可以看出来,导演拍这部片子,最想展示的,就是一种很爷们儿的男子汉气概。
从三个主角的选择:黄志忠、姜武、郭涛,都算是硬汉型演员;
到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台词“干”,还有全程都用一副烟腔大嗓门说话;
再到电影表现正邪对抗的方式——全靠打架斗殴;
你几乎可以看出,在导演心中,所谓的男子汉,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这种对过时的、有毒的男子气概的理解和表现,几乎停留在上个世纪,但导演似乎非但不觉得有错,反而要放大来呈现。
在片中,你也几乎看不到什么女性角色,少有的女性,也全都是工具人:
要不就是沦为仙人跳、威胁官员的性工具;要不就是变成和男人一样的打手;要不就是需要被保护的家人。
据内政部一位专家向《皇冠报》透露,每个移民平均会带来三个家庭成员。在家庭团聚中,主要是合法庇护申请者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。
本标准规定了γ辐照装置设计、建造和使用的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。
似乎在所谓男子汉的世界里,女性就应该处于边缘的位置。
这样的电影,说实话,让人看到的不是爷们儿,而是浓浓的爹味。
导演似乎想要通过这群老炮的man,来展现自己的勇猛,但到了真正需要勇气去面对复杂问题时,又是怎么做的呢?
电影对腐败问题的处理,没有任何深层次的触及,除了把锅扣在一个年轻的政委头上,再用拳头解决几个黑帮,腐败问题好像都解决了。
但一个金融犯罪团伙,能收集到上百亿的资金,能够如入无人之境地将资产转移到国外,真的是一个警察和他岳父负责就够了吗?
这中间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漏洞,法律上的疏忽,监管上的不作为,体制上的弊病吗?
所谓的纯爷们儿,碰到这些真的需要勇气去揭发,需要动脑子来展现的社会弊病、体制沉疴时,就都怂得装聋作哑,蠢得不知如何是好了。
只有面对没有任何“安全风险”的黑帮、小混混时,他们才最勇敢,拳头最硬。
03
拍得烂,反思过自己吗?
更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是,这部片子的爹味,不仅停留于作品,还溢出银幕,展现在导演自己身上了。
片子上映后,受到诸多差评,但导演不服,连发多条微博,替自己辩解:
一个说法是,“电影是疫情前拍的,投资没过亿”。
似乎意思是,之所以没拍好,是因为投资少了,之所以让人觉得过时,是因为拍了很多年了。
但高群书导演,请你睁开眼睛看一看好吗?
这电影最大的问题不是预算太少,而是剧本太差,是故事根本不行好吗?这些需要过亿的预算吗?
这电影过时,过得可不止两三年,这片子里的价值观,都属于上个世纪了好吗?
导演还有一个自我辩解的理由是:
“一个好电影,好的声音传不出去,被骂的声音铺满平台,为什么?
因为没钱去做推广,没钱去做商业化。”
看完这条发言,我只想到一句话:
“他那么普通,却那么自信。”
拜托,高导,是谁给你的自信,让你觉得《三叉戟》是一部好电影?
这电影不行,是因为没有营销号做推广吗?
导演还主动提到了《刀尖》。
我们看看《刀尖》,豆瓣5.2分,还有他最近的电视剧《猎冰》,豆瓣4.3分。
难道都是因为没钱做推广?难道观众的眼睛都是瞎的?
难道给差评的,都是竞争对手的水军?
醒醒吧!不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,做被迫害的妄想了。
是的,高群书拍出过《风声》这样经典的作品,但一个人成功过,不代表他可以永远成功。
特别是当他丧失了反思自我的能力,总是想着拍得好,都是我的能力强,评价不好,那就要怪资方、怪宣传、怪观众,怪天怪地,就是从来不反思问题。
这也让我想到,前段时间,《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》因为票房和口碑实在太差,匆匆撤档,导演也是又怪宣传没做好,又怪观众看不懂。
一部好的作品,观众看不懂,会进电影院二刷、三刷,来回味更多细节,但你拍得像一坨垃圾,还要观众从中品出什么味道来?
这就是现在很多老导演的毛病,或许是他们构建了太厚的信息茧房:
不论是平日里,还是首映礼,全都是下属、圈内好友的吹捧,于是他们听着听着,就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了,真以为这些马屁全都是真话了。
于是,一听到观众真实的差评,就受不了,就是竞争对手的炒作了,就是资本的迫害了,就是观众看不懂了。
这样的臭毛病,我们作为观众,作为影评人,都不惯着。
观影团|请你提前看胡歌、高圆圆新片
微信&微博:局外人看电影
顺手点赞|在看配资操盘,谢~
电影导演爹味欧豪高群书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